從何偉(英文名譯音為:彼得-赫斯勒)發表在個人臉書上的一段文字來看,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這個月早些時候,中國官方的英文《中國日報》約請他作一次採訪,採訪主題是: “過去一年中最重要的成就和最大的遺憾”。 《中國日報》當時告訴何偉,採訪的內容將作為“年末特刊”(year-end special)的一部分加以發表。因為何偉已經被《紐約客》派駐埃及,所以他在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被請求將埃及和中國作個比較。
何偉在他的臉書上說,《中國日報》將他在採訪中答問的內容改寫成一篇專門比較埃及和中國的評論文章,並署上他的名字加以發表。何偉說,這篇文章略去了一些關鍵部分,其中包括何偉的一個最重要的觀點:“(何偉原話的直譯:)我相信在中國進行政治變革比較難,因為中國的製度比埃及根深蒂固,因而弊病也根深蒂固。中國沒有設法解決制度上的弊病,這是當下的反腐運動將以失敗告終的原因。”
有兩點必須交代清楚: 一,何偉不同意《中國日報》將對他的採訪改寫成評論文章並以他的名義加以發表,並要求《中國日報》撤回那篇評論文章;《中國日報》拒絕發表撤回啟事,不過已經從其英文網站上拿掉了這篇文章。二,何偉不滿、反對《中國日報》刪去他採訪中的主要觀點。
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者夏明教授表示,何偉是位了解中國的記者,不會攻擊中國,而他洞察到中國政治體制存在的問題:
“跟埃及相比,中國的問題更加深重。因為中國的一黨制是集體的一黨專制體系…… 這種集體寡頭制-- 我們都看到-- 在歷史上它的穩固性特別強。 ”
紐約的中國問題評論家劉念春說,何偉關於中國“反腐運動”的評論一針見血:
“他(何偉)實際上說到事情的本質上了: 中國的反腐實際上就是治標不治本。”
在被問到《中國日報》刪去何偉的言論是出於什麼考慮的時候,劉念春說,這看來和內部傳達的所謂“七不講”有關:
“他要是把何偉最主要的話登出來,不是就和'七不講'相抵觸了嗎? 不讓你講你還偏講,還要藉外國人的嘴講-- 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夏明教授說,《中國日報》之所以刪去何偉關於中國政治體制和反腐敗的評論,原因之一,是因為中國執政黨堅持說腐敗只是共產黨員個人的問題,不承認腐敗是個體制問題:
“如果你不是把腐敗看成是共產黨員個人的問題,而是看成體制性問題,這就(會導致)對整個黨國體制發生質疑。”
(來源:自由亞洲, 2015-01-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